15年前,我爸对我说:「武彬,一定不要让清华,成为你一生最荣耀的时刻!」
你好,我是武彬,极睿科技创始人,传说中的「最懂AI的电商公司和最懂电商的AI公司」背后的理工男。
10年时间,我从五线小城来到北京,从小镇做题家到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硕士。
2023年底,马云总在一封内部信里说,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,对谁都是机会,也是挑战。而6年前的2018年,我还在清华读研一时,就已投身电商领域的AI创业。
我创办的极睿科技,6年里,拿到过金沙江、红杉、顺为等明星机构的5轮超3亿融资,最新估值近30亿,目前与2000+知名品牌、40000+家店铺深度合作,我们也是阿里巴巴内容工具品类唯一五星服务商,和福布斯中国企业科技50强。
我们的使命——给每一个品牌,搭建一个AI内容工厂。额,这是什么意思?
这么说吧,今天你看到的所有电商平台,服装、美妆、3C、日化等等类目的头部企业,80%内容背后的拍摄 / 剪辑 / 文案 / 美工 / 运营等工作,都已经由AI智能完成,我干的就这件事儿。
比如前不久,我们帮某知名品牌带货,1个月卖了3000多万,背后上百个短视频带货账号,几乎由AI完成,人力成本仅1人。
AIGC创业6年,我很清楚,当AI技术调优成熟,进入应用展开期,会蕴藏着怎样的机遇:
零售业如今值得关注的最重要变量,无疑是AI;
AI+电商即将进入,2.0高速成长期的红利阶段;
每一家企业都有机会成为,AI生产力工具的受益者。
想知道AI正如何「颠覆」电商行业;想用AI降本增效、转化更多GMV,邀请你花5分钟阅读我,一个清华理工男,从小镇做题家,到15分钟融资1个亿,最终用AI撼动电商行业的故事。
12月18-20日,我会在线上直播「武彬·AI赋能新商业新时代」,首次给电商老板拆解,我如何通过AI帮助2000+品牌降本增效、创造百亿GMV,希望能助大家更快拨开云雾,更早捕捉到AI的财富风向标,欢迎扫码锁定直播
01
从小镇做题家,到清华大学AIGC在校创业者
一个理工男的幸运与冒险
我的人生分野,在2010年,我18岁。
那一年,我从陕西宝鸡市的一个小镇做题家,通过高考来到北京,本科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,硕士清华人工智能专业。
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,我是全镇人民的骄傲,是别人口中的「天之骄子」,也是我自觉无比骄傲的英雄时刻……然而,身为军人的我爸,却在那天对我说:
武彬,一定不要让清华,成为你一生最荣耀的时刻!
这句话,这对于一个18岁的孩子来说,平地起惊雷。我爸他不希望10年、20年之后,当他的儿子介绍自己时,依然只能说一句「我是清华的」,那样会很可悲。
从那天起,这句话,一直是我人生前进的巨大动力。
清华信息学院录取通知书
有人问我,从小镇到清华大学,我得到了什么?又失去了什么?
首先,清华的确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二个身份,必须承认,我从这里得到很多的优待。
2016年,我在清华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攻读硕士,期间不断参与国家级AI研究项目,比如863计划、973计划……
那个时候,清华还有门必修课,叫「创办新企业」,经常邀请历届师兄,比如搜狗创始人王小川、木瓜移动创始人沈思等等,回来分享他们为什么选择创业,如何创业,如何从一个学生蜕变成搅弄时代的风云人物……
我在台下听的如痴如醉、心潮澎湃;他们的经历像一块拼图,给我这个在校大学生,拼接起了一个神奇而沸腾的商业江湖。
后来,又到师兄们的公司参观,他们有的做安防,有的做自动驾驶,在那里,我看到了创业者的工作状态:
在普通的写字楼或破旧的四合院里,创造出一个产品,孵化出让人受益的理念,没日没夜地去改变世界、去影响社会、去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革命……天呐!我恨不得马上投身这创业的洪流。
也许因为年轻,梦想崛起得很快。我开始想,如果我要创业,做什么呢?
我先是有了在零售业用AI做精准商品识别的想法。说干就干,我拉上两位师兄,花了小20W(来自我的奖学金和帮别人开发东西赚的外快),雇了十几个兼职学生,搭建了一个服饰数据标注平台。
一年多时间,标注了100多万数据,可以精准识别上万个大品类服饰商品。这让我们三个理工男成就感爆棚,甚至干脆想,如果创业,就用AI变革整个服饰行业!
不久,我就在清华创投的一个活动上,遇到了金沙江创投合伙人,号称「独角兽捕手」的朱啸虎老师,就向他请教。交流之后朱啸虎说:AI+零售听起来还行,但不一定好卖,这样,我先给你500万,你试试。
我吓一跳,哆哆嗦嗦地说自己目前只注册了公司,没有产品,没有团队,没有商业闭环。朱总呵呵表示:你先试试,眼光得看得长远点。
18年首次见到徐小平、王强、朱啸虎等资本大佬
紧张到连话都说不清楚……
两周后,500W「巨款」真就到账了!我琢磨了好几天,认为这500W投资,99%投的是「清华」二字。
就这样,2017年末,我正式加入AI创业行列。那一年,中国大陆新注册的AI相关公司数量,是56000家。
说干就干,为了省钱,我在清华校门口,租了间老宾馆改造的小破办公室,60平米,没有窗,没有光,墙体还总发着霉味儿,来面试的人,都怀疑我们是不是搞传销的……
我那时候白天要在清华上课,晚上就回办公室创业,两头捣鼓,忙得走路带风,同学们一见面就笑我:武彬这是要走上人生巅峰,迎娶白富美了……
但只有我自己知道,我失去了什么。
一般而言,清北高材生在毕业时,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径有三条:
去大厂,资源好,年薪百万,占比80%+;
留校任教,非常安稳,占比20%左右;
创业,999死1生,占比1%不到。
我不仅选择了最残酷、最冒险、最孤独的第三条路,创业,而且这将是我一生的旅程。
因为,我不能让清华,成为我一生最荣耀的时刻。
02
AI领域创业,尸横遍野
凭什么我们持续融资3亿+,成为AI独角兽?
创业中最危险的一句话:「我以后会赚钱」。
2018年,我们创业第一年,拿了很多「亮眼」成绩,经常往来于媒体高端活动,也获得了很多奖项,一时之间,风头无两,却丝毫没有感到危机的来临:
直到年底算账时,才发现总营收60W,亏损400W,500W投资还剩不到40万。气的投资人当场发飙:
你一个清华高材生,带这么大一团队,一年挣60W,就算自己去打工,一年工资也不止60万吧,你在做什么呢?
现在回过头看,不是当时创业有多难,而是我仍然以学生思维在创业——到处打比赛,参加各种活动,跟同行比拼刷榜,尝试各种项目……折腾一年,连电费都赚不回来!
我复盘和反思了好几天,得出一个残酷结论: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是金钱。
技术人员创业,最可怕的是陷入技术执念,而忽略商业化指标,AI企业的生命线,前期可以是融资,但中后期一定是自造血。
意识到这些让我非常受挫,但并没有熄灭我的创业梦想。
我认了,愿赌服输,但是不认输。既然上了创业的牌桌,就不能轻易下牌桌,生死看淡,不服就干,输了,那就再来。
在重新审视AI创业的风险与机会后,我认为我们唯一的活路,可能是:不做大模型,做To B方向的AI应用层搭建,填补中小企业与AI之间的鸿沟。具体说就是:
第一,不能跟通用大模型玩家:百度、阿里、腾讯等巨头正面竞争,没有钱,也打不过;但也不能给巨头试错,我们是草根创业者,一旦发现某种模式,就会被迅速拷贝、迅速干掉,沦为炮灰。
第二,我们的优势是技术基因,可以重点考虑为B端提供工具服务,这需要我们能证明自身给客户业务带来的价值。而且市场切入要足够细分,足够专业,避免被大厂收割;同时,垂直市场也不能太小,不然狗都不看,更没有投资人会买账了。
那为什么选择做「电商内容AI系统」?
当时很多AI公司集中在做电商的ERP、客服、订单仓储等,红海竞争,同质化严重。
我们另辟蹊径,分析了AI在商品零售的全链路中,都能做哪些事情,发现电商内容(比如拍摄、美工、编辑、剪辑、运营、种草等等)这个细分领域,还是一个蓝海市场,自动化能力很低,但又非常重要。
因为一个商品在到达用户手里之前,对它的所有感知和判断,都源于产品的内容:文本、标题、图片、视频。内容极大影响产品好不好卖,而产品本身则决定产品退不退。
所以,做电商内容的AI系统工具,是很有价值的,而且机会千载难逢。
说到这,真的要感谢拼多多黄峥老板的魔量资本,在2019年年初我最缺钱、极度焦虑的时候,给我们投了1000万,把我们留在了牌桌。否则,等待我们的要么是卖身,要么是消失。
有了钱,团队都想大干一番。花了小半年,呕心沥血但信心满满地做了一款电商自动上货工具——ECPro易尚货,都盼着它横空出世后,一炮而红。
结果还来不及得意,各种匪夷所思的bug,就排山倒海的来了。
跟我们合作的头部样板客户反馈我们的系统,各种软件冲突层出不穷,经常页面崩溃,图像和文本的自动化识别也不准……产品这么烂,客户简直气疯了,冲我们发飙:要不你们改个名字,叫「易上火」得了。
我意识到,客户使用AI工具的场景,远比预想中的复杂很多。做出AI工具和做出好用的AI工具,这中间在逻辑和细节上存在巨大gap。
没啥说的,产品差就得挨骂。又烧了几百万,我和技术团队,用了一年时间,在底层算法和上层应用上不断测试、优化、迭代产品,努力提升「AI替代率」。
ps.AI替代率指客户使用的过程中,AI替代工作量的占比。这个占比可能今天是20%,半年后是80%。
我们还把客户关于产品的所有吐槽,打印出来,一条一条贴在公司墙上。我还给团队洗脑说:客户边用边骂,也比不用强。
全员通宵攻坚产品bug
在这个过程,我们对AI工具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。作为工具服务商,必须明白这几点:
做效果主义者,让产品的创新性和市场的适配度更高;
核心业务场景的AI能力要做精做深,0.1米宽、百米深;
明晰AI在各环节降本增效的真实力度和客户体验度。
2019年底,易尚货经过一年迭代,再次落地使用的效果:
比如我们与头部女装品牌伊芙丽合作,伊芙丽线上运营平台多、店铺多、SKU多,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营销素材:设计手稿、拍摄图、时尚大片、精修图、海报图、详情页图、产品主图……
如此繁杂的商品营销内容的制作、管理与分发,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员和时间成本。但接入易尚货系统不到3天,商品制作效率翻了5倍,上新效率翻了7倍,人力成本暴降70%+,原来26人的大部门,被老板快速精简到只剩3人。
从降本增效的角度,用好AI和没用AI,对客户来说,简直是「冰火两重天」。
这说明MVP阶段(即解决产品可用问题的阶段),我们的产品方向是对的,技术应用明确、接地气;接下来,就是进入到PMF阶段(即解决产品可卖问题的阶段)。
AI带货短视频展示
但我和团队都是技术背景出身,缺乏营销思维,商业对接能力也很弱。
我只好强行把自己,从产品经理变成销售经理,开始到处出差,参加各种饭局、酒局,打入各种电商圈子,本来不太喝酒的我,硬是练成了公司喝酒第一名……就这样逐渐找来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客户。同时我也在想:
「我们的自动化内容,确实能帮商家降本增效,大家是很乐意为此付费的,AI电商蛋糕又足够大,那我不能只有一个工具,是否可以做n个?」
我们开始扩充团队,研发人员从十几人,增加到80多人,陆续做了:
商品AI拍摄工具、AI生成商品短视频工具、AI直播切片工具……
一套组合拳的产品矩阵慢慢形成。我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化的内容工厂,帮电商品牌进行各个环节的内容代加工。
但真刀实枪地做AI产品非常烧钱,前期必然承受巨大投入和严重亏损压力——2019~2021三年时间,我们服务第一批样板客户的年收入只有200W,而每年的研发成本至少三四千万,想要活下去,只有继续融资。
好在那时我有了一些创业的体感,大概知道在什么时间点该去融资了。2019年底,可能比找工作面试的时间都短,我花了15分钟,拿到红杉资本的1亿元投资。
公司一跃成为AI届的头部初创、明星独角兽,估值10亿。
但融资越多,估值越大,压力就越大。
作为AIGC领域众多的创业者之一,我亲眼见证太多做AI工具的同行,因为长久以来,技术未经验证、无法造血、财务失衡、融资受阻……纷纷走向了崩塌。他们那些颠覆行业的计划,也沦为一场空。
我们觉得是时候「自我造血」了,于是,搭建标准化的售卖体系,引入销售VP,公司大客户销售团队,从包括我在内的4个人,快速发展到30多人。
我们没有四处点火,而是制定了「插旗打法」,基于电商行业的圈子效应,先拿下少量头部客户,再搞定大量中腰部品牌,最后是辐射众多小品牌的裂变策略。
并且分类目(从服饰到美妆、3C、食品),分区域(从北京到杭州、上海、广州、厦门等所有电商产业聚集带),一步步进行蚕食性扩张。
整个销售团队包括我,开始背着书包,跑遍全中国去一线见客户,一周工作7天是标配,签约越来越多,现金流滚滚而来,所有人都觉得我们要爆发了!
可是没想到,热火朝天地没干多久,我们就遇到了创业以来最大的槛——疫情。
技术团队还好点, 大家手提肩扛,把能扛得走的设备,全都扛回了家,就在家里工作。
难的是,销售团队出不去,收入急剧下降!这让我很焦虑,因为办公室租金、员工工资等,每月450多万的真金白银,流水一样往外出……怎么办?
说起来还真是不怕死。我一个人带着口罩全国到处跑,为了见客户。客户不见我,我就每到一个地方,先测一次核酸,再自我隔离7天,再测一次核酸,然后把「健康证明」发给客户:x总,你看我真的没事,请你相信我,能否上门面谈?
为见客户自我隔离,发烧也在出差的路上
很多客户就是这么被我打动的。那一年,我不是在去见客户的路上,就是在酒店做隔离,几乎没怎么回过家。因为饮食作息不规律,身体也很反常,经常瘦了胖,胖了瘦。
不过年底一算账,我们竟然比疫情前一年,还增长了500多万业绩。
也许是看到了我们的努力和成绩,22年底,在投资人纷纷扎牢口袋的资本寒冬,我的偶像雷军和他的顺为资本,不仅对我们投资1500万美元,还表示:
非常看好我们,希望能陪伴我们熬过疫情,然后跑马圈地,成为AI+电商的头部企业。
而这一年的中国AI行业,有近10万家公司默默消失了……
我也是这时候才发现,我们公司最大的核心竞争力,其实是:基于用户场景的技术积累+海量数据积累。
或者说,没有专有数据、专有用户场景来形成数据闭环,并持续优化的独立垂直大模型公司,很难形成真正的防御壁垒。
所以,我们既不担心大厂的通用大模型,会和我们的垂直大模型正面竞争;也不担心会有新的垂直大模型,能在短期内超越我们。
2022年下半年,我们再次打响「规模化扩张」之战,坐了5年冷板凳,终于爆发了!
截至目前,全网累计2000+品牌、40000+店铺,跟我们长期合作,覆盖服饰、美妆、3C、食品等类目几乎所有的头部、中腰部品牌,累计给电商行业至少贡献500亿价值。
我们的营收也从「烧钱」走向了「赚钱」:2023年营收4000万+,2024年营收破亿,估值涨到30亿。
今年7月,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AI大赛——百度云智大赛中,我们从600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,拿到唯一的一等奖和1000万奖金。李彦宏评价我们:工具做的很好,希望看到我们走向全球化。
今年双11,我们的AI矩阵产品,帮助全网超4.5万家店铺,通过高质量图文、短视频内容,实现全平台引流、成交超49.8亿元。
业内戏称我们:AI行业最懂电商,电商行业最懂AI的公司。
作为AI电商领域的明星科技企业,获奖无数:
我个人也陆续被评为:福布斯亚洲U30、胡润U35、北京U30 杰出青年、工信部中小企业领军人才计划、北京AI领军人才、36Under36创业精英……
很多人说,因为我们是清华的,所以把AI应用做起来,是应该的。
真相是,创业9死1生的定律,在AI领域依旧生效,甚至头部效应比其他行业更加显著。我们花了5年穿越「黑洞期」,不过是「剩」者为王。
而另一方面,对于一家SaaS企业来说,客户的成功是生存的本质,因为只有帮助客户成功了,才能有续费。所以,我们能活下来,并实现破亿高增长的背后,是我们帮品牌方算清楚了一笔又一笔账:
比如,根据企业的SKU数、营销团队人数,需要制作多少素材总量?消耗多少时间和人力成本?而这些素材用AI生成同样效果,可以立即降低80%-95%的成本!
再比如,很多老板说,我要拍100条视频,管理100个账号,做到1亿播放量。这么大的工作量,得需要多么庞大的执行团队,需要花费多大的人力、物力、资金?
不花几百上千万,很难。但在AI时代,一切都非常简单——AI+矩阵就够了,人力低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。
电商已经没有内卷空间了,更不能只会打价格战,但AI+电商是新的价值高地和成本洼地,当下正是品牌和商家,借助AI降本增效的成熟时机,作为AI电商的破局者,我很乐意带更多人,拿到AI电商新时代的第一张入场券。
12月18-20日,我会在线上直播「武彬·AI赋能新商业新时代」,首次给电商老板拆解我如何用AI帮助2000+品牌每年创造百亿GMV,欢迎扫码锁定直播
03
深度服务2000+品牌,40000+店铺后
为什么我还要做AI MCN、做创始人IP……?
作为电商头部AI工具服务商,在跟2000+品牌合作,亲眼看到他们在使用我们的工具,彻底解放了人力,甚至有的赚得盆满钵满后,说句心里话,挺羡慕的。我心想:
难道软件公司就只能卖软件吗?别人能赚的钱为什么我们不能?
我的清华师兄,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,有一段话:
对于一家公司来说,不要用「核心竞争力」这种概念把自己束缚住,给自己设限。最重要的只有两个:
1、捕捉真正行业机会的能力;
2、发现行业机会后根据行业需要的能力,快速学习去建设这个能力。
我特别认同,外界都说美团「很能打」,其实背后正是「不设限」的方法论。
既然手握「AI技术」的屠龙术,不是只能给别人磨刀,也可以自己屠龙。我们可以做别人的乙方,也可以做自己的甲方。
所以2024年,我们给自己解绑,开始「放飞自我」,探索更多的商业可能——
先分享一个我们摸索出来的,AI电商带货打法——AI内容直销。
今年5月,我们直接面对C端用户进行卖货,通过自建AI MCN,做到3天起100+矩阵账号,每天发500条带货短视频,第一个月就卖了1099万,CPS佣金赚了100多万。
1个月时间,1.5万条种草和转化短视频,全部由一套AI系统工具智能完成,而使用这套系统的人力成本,只需要1~2个懂矩阵的中级操盘手。
所以,AI不仅是一个省钱工具,更是一个赚钱工具。
有趣的是,很多客户听说我们亲自下场做带货,月销千万的实战后,全都「破防」了!安踏、迪卡侬等等全都跑来问,能不能赶紧帮他们,也搭建一个自己的AI MCN?
于是,我们趁机推出了新的合作模式——结果式付费,签对赌协议,承诺保销售额,比如你给我付20万,我给你保证做100万的GMV。
很多Saas同行听说后,没有不震惊的。因为很少有软件公司,会跳出工具,发展第二增长曲线,大家习惯了一条腿走路。
但做AI电商只有一条腿是走不长远的,需要多头并行、多点开花。
所以9月,我们又开始探索线下场景,通过每天发布100~200条免费AI短视频的方式,帮助实体商家实现0人工成本引流获客;
10月,正式启动全球化出海业务,目前正在服务20多个北美客户,做Shopify图文+TikTok直播切片;
我经常说:不出海就出局、无AI不投资、无IP不创业。所以我们努力做到这三点,从而实现公司「AI+IP双杠杆」撬动业绩2年10倍速增长。
这个过程,也让我意识到「两件重要的事」:
一、AI是非常恐怖的生产力工具,能带来10倍、100倍、1000倍的性价比。
电商行业高歌猛进几十年,一路从渠道为王、产品为王到内容为王,这中间,大多数企业靠缩小信息差、抹平认知差、消灭执行差,努力跟上时代和平台步伐,以免被淘汰。
但是在人工智能面前,这些努力远远比不上AI带来的「破坏式、颠覆式创新」。
如果你的业务里,用到的AI生产要素足够多,成本急剧下降,这些「破坏式、颠覆式创新」就会自然发生,而且无法阻挡。
二、越来越清晰我们作为垂直大模型头部AI企业的使命:给每一个品牌,搭建一个AI内容工厂。
今天,电商老板共同的焦虑是什么?——内容效率:内容生产效率、内容转化效率。
不难理解,产品为王、渠道为王的电商时代已经过去,现在是内容为王的时代,无论什么规模的公司,大家都在比拼内容效率。高效率的公司战胜低效率的公司,仅此而已。
问题是,今天的内容卷到什么程度呢?
内容电商人才:模特、拍摄、美工、编辑、运营、短视频编导等等,连杭州这种电商最发达的地方都快用不起了,地方的传统老板和企业,想养活这些靠谱的内容人才,压力可想而知。
但如果你问我,使用AI的图文和视频工具后,电商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,会有什么变化?答案是:被彻底重塑——
以前几十上百号人的电商内容营销部门,可以缩减4/5左右的人力。具体要根据品牌量级来看。
比如10个亿的GMV,传统工作方式,内容团队至少需要10-15人,一年内容制作还需要200W成本。
但现在,可能2个人+1套工具,也就是15~20万的成本,就能搞定。
所以,AI一定会成为未来电商的「新基建」——企业不用自己建团队,就能快速生成高质量内容,这是颠覆级别的降本增效。
去年7月,我开始下场做创始人IP。一些圈内朋友纷纷私戳问我,你怎么这么有勇气,从幕后到台前?为什么要这样抛头露脸,让别人指指点点?
没错,我是个典型的I人,有很严重的镜头恐惧,但是我选择勇敢地面对镜头,拍短视频、做直播、参加媒体活动、接受采访……为什么?
第一,坦白讲,我做创始人IP,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我的企业品牌,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曝光、流量和势能,这是另一种「降本增效」,也是一份责任和担当——视频时代已来,不跟上,就会被淘汰。
所以,我一直告诉自己,不要设限,不要害怕,创业者本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,应该永不停歇地拓展自己的能力圈,延展创新边界,跟上时代步伐。
其次,作为AI领域的领跑者,我很想把我们长期躬身实战,所获得的一手经验、视野和洞见,更广泛地分享出去,去帮更多人从无视AI、质疑AI,到理解AI、抄底AI!
毕竟AI时代也已经到来,不跟上,同样会被淘汰。
04
为什么90%的企业
还没享受到「AI新物种」的红利?
最近两三年,我经常受邀在TedX、长江商学院、混沌大学等等平台,分享AI应用创业的经验。
每一次,台下都坐满了干了20年、30年的零售老板,我一个晚辈在台上分享AI创业的经验。我发现,没有人低头玩手机,大家都在认真听和拍照PPT。
我很好奇:「现在的老板,对AI究竟了解到了什么地步?」
和他们交流后,说实话,我是震惊的。
到目前为止,90%的企业都还没有尝到过这波AI红利的滋味。大家都只是听说过AI和大模型,都听过ChatGPT、Midjourney……听说过AI能帮企业降本增效,为什么?
一方面,自从各种AI产品问世以来,就遭很多人质疑:AI带来的都是「伪需求」,不过是各种营销噱头、吹牛皮和资本间的游戏罢了。
对AI新技术的看不懂、看不起,让很多老板内心不相信AI这个「新物种」。
我特别理解,任何新事物、新技术刚开始,几乎都不被大众接受。而敢去先靠近并行动的人,也必将会遭到周围质疑,这些我都经历过。
我们有2000+个B端合作品牌,如果你认识他们其中哪怕一个,了解他们的过去,你会发现,一开始他们也怀疑过AI是不是花架子、吹牛皮,割韭菜…… 真用了之后,却全都在感慨「AI真香」、「切中要害」、「后悔没有早点用AI」!
大家都知道,To B的生意,从来不是靠冲动消费、制造概念来拿下客户,而是靠口碑、靠信任、靠复购。所以我们至今不打任何广告,0营销预算,却保持持续的高增长。
市场终将淘汰那些「产品60分,营销90分」,却自以为「产品90分、营销60分」的玩家。
但也有部分老板,不是没尝试过用AI,只是一次次的失败、走偏、不得要领,让他们对AI失去信心和认可:
有的老板,他们连AI发展到哪个阶段、AI在自己行业具体应用在哪些部分、如何切入AI、哪些是无需花钱的,哪些是值得投入的……这些最基础的问题都搞不清楚,要么不投入,要么瞎投入。
有的老板,让团队使用通用型AI工具,被团队反馈说用处很小,最后不了了之,这是因为通用型AI工具,只是一个在校大学生的水平,解决不了实际问题。
还有老板,被所谓的AI知识博主、AI代运营机构坑了,割了几万、几十万的韭菜……
所以企业落地AI,另一个大卡点是什么?——是创始人本人。
一方面,如果一个企业中,最有资源投入决策权的人,不够重视AI或者不知道AI怎么用,就会导致这个组织里的所有人都会漠视AI。哪怕这个公司里所有人,都在用各种大模型,只要不形成合力在某项业务上,结局就是落地失败。
认知越深刻,执行才能越正确、越彻底。只有深刻具备AI思维的一把手,才能让自己的企业,吃到10倍好、百倍好的AI红利。
另一方面,电商赛道非常卷,需要与ChatGPT、智谱清言、Kimi等大模型结合。虽然这些通用大模型都不错,但对于垂直行业,并不能真正解决行业中的具体问题。这中间存在很大的 gap。
而电商老板又普遍不知道,该如何弥合这中间的gap?
这就需要找到垂直行业的人,通过垂直行业的落地工具方案来解决。
所以,我一直形容自己,是电商行业与AI应用gap之间的桥梁。
作为桥梁,我也希望能以某种高效的沟通方式,去帮助企业一号位,破除AI落地企业的卡点,让大家不踩坑,不犯错,以最低成本去享受AI电商2.0阶段的红利。
说到这,可能有人要说,武彬,你一个清华系创企,是不是也要卖课割韭菜了?
首先,我没有不做AI SaaS了,我的主业依然是跟国内人工智能领域,最顶尖的一群同事,不断创造出更好的企业级AI应用软件,去帮老板们降本增效,创造价值。
ps.正因为长期奋战一线,所接触和服务的都是「结果导向」的品牌方,我所分享的关于AI的视野、洞见和落地应用方案,也都是当下最新的、最具可行性的。
其次,我们在一线帮2000+品牌、40000+店铺,拿到过结果。
我们每年通过AI帮商家做400万款以上的商品,卖几百亿的GMV,背后是6年的行业沉淀、算法积累、数据积累,以及对电商内容领域,所有痛点问题的深刻理解。
再次,作为第一家实现垂直行业大模型的公司,可能也是目前电商里最懂AI的,也是AI里最懂电商的。
我想从「站在行业看AI」以及「站在AI看行业」两个维度,来同时打开老板们的认知。帮大家真正看清AI电商的趋势,以及当下如何切入和把握红利、实现盈利。
最后,顺便建立一个优质的AI电商核心圈层。
一路走来,我发现真正懂AI的人和懂电商的人,很难有太多交集和深度交流。导致不少老板对AI的疑问也很大:
我一直把AI当回事,但今天的AI,好像还是没我什么事?
都说AI能帮企业开源节流、降本增效,我怎么没感觉呢?
这或许是因为,你没有身处AI电商的核心创业圈层,不了解第一手信息,又或者被不太靠谱的外行干扰、裹挟,掉入了「信息茧房」。
所以我希望建立一个打破信息差、认知差、人脉差的AI电商核心圈层,不讨论大模型,不讨论AI技术路径,只专注于品牌和商家,如何用AI降本、增效。
就像那些与我们深度合作,已经先行吃到AI电商技术红利的老板们所言:
AI最大好处就是高效、省钱,一人顶100人,不开玩笑。
你以为他会和你慢慢相处,结果他一照面就把桌子掀了,这就是AI。
电商最快转型方式,就是马上培训一个AI运营师+一套AI工具。
内容是电商的杠杆,AI是内容的杠杆,AI是电商的杠杆。
漠视AI的电商企业,正在沦为传统企业……
作为一个颠覆生产关系的技术,百姓们可以吃瓜,但是企业主们必须迎战!这不仅仅是降本增效的问题,还是关系到下一代商业主动权,核心优势竞争的问题。
如果你是:
自有产品或供应链的品牌方&厂家;
直播电商老板;
实体门店老板;
想入局AI电商的零售老板……
扫码立即预约,我的3天直播「武彬·AI赋能新商业新时代」
感谢看完我从小镇做题家,到AI创业打怪的故事,还请右下角点个在看,并分享给更多朋友和社群。
我是武彬,一个不想让清华,成为我一生最荣耀时刻的AI创业者。
期待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和品牌,从质疑AI红利,到理解AI红利、抄底AI红利!一起迎接AI电商时代的到来。
1
28岁身价过亿:清华男孩的AI电商百亿销售神话之路 2024-12-17
2
极睿科技创始人兼CEO武彬:内容决定电商最终流量和成交 AIGC是大势所趋 2024-12-17
3
汕头国际纺织城·潮品面料中国行金华站引领面料新风潮! 2024-12-17
4
12月17日逸盛大化PTA为5100元 2024-12-17
5
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2024-12-16
6
汇聚新质力量,“户”动纺织趋势 2024-12-16
7
12月13日ICE期棉主力小幅下跌 2024-12-16